由植保所棉病组历时近20载主持完成的“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于日前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的完成对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策略的制订、品种合理布局、实施综合防治、保证我国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っ耷纳肪尘哂兄匾睦砺酆褪导庖?。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被称为棉花的两大“癌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并造成重大损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棉花枯萎病在我国严重危害;90年代以来,黄萎病遍及全国各主产棉区,重病棉田的病株率可高达80%以上,其中1993年全国灾害面积266.67万ha,损失皮棉1亿kg,尤其是北方棉区有不少棉田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枯死现象。随后,1995、2002、2003年黄萎病连续大发生,全国发病面积高达300万ha,经济损失巨大?;莆∫殉晌夜藁ㄉ沙中⒄沟闹匾圃家蛩刂?。
防治黄、枯萎病的主要方法是培育优秀抗病品种,而明确病原菌致病力分化是新品种培育的前提。研究和发展鉴别病菌的特异分子标记,对育种目标的确立、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实施综合防治,加速抗病育种研究,以期尽快控制病菌的危害,具有科学理论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在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等资助下,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棉区枯、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发现了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专化型;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进行测定,还发现并确定了广泛分布于国内各主产棉区的优势小种;对棉区病株进行分离、纯化,建立了可区分棉花枯萎病不同小种和黄萎病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病菌分子标记体系;获得落叶型菌系VD8菌系基因组的探针PVD8-3和PVD8-5基因探针,对于黄萎病的落叶型菌系的快速准确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还培育出多个高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系),在病区推广利用,为有效控制病菌危害,保证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分享到
棉花两大“癌症”研究进展显著
发布时间:2005-08-11
|来源: 院办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