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造成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这一现象已成为全球性医疗难题。为了探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开展了猪源大肠杆菌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为解析细菌多重耐药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消除细菌耐药性提供了解决方案。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抗菌化学治疗》(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上。
细菌通过质粒将编码单个耐药基因进行整合是其产生多重耐药的机制之一。研究发现,cfr基因为质粒携带的多重耐药基因之一,该基因编码的Cfr蛋白即23S rRNA的甲基化转移酶,能同时介导氯霉素类、恶唑烷酮类、林可胺类、截断侧耳素类和链阳菌素A类等五类化学结构不同的抗菌药物耐药。这些药物中既包含兽医临床一线抗感染药物(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沃尼妙林),也有人医临床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最有效和最后一道防线的药物(利奈唑胺)。因此,研究cfr基因在人源与动物源病原菌中的传播与扩散,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延缓现有抗菌药的使用寿命都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自2000年首次在松鼠葡萄球菌中发现cfr基因至今,该基因曾一度被认为专属于阳性菌的多重耐药基因。为了探索cfr基因是否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的张万江博士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革兰氏阴性菌猪源大肠杆菌中发现携带cfr基因的多宿主、可转移IncA/C型质粒 pSCEC2。序列分析发现,pSCEC2质粒携带包括cfr基因等5个耐药基因,捕获该质粒的敏感菌可以抵抗人类临床上常用的8至9种抗菌药。
该研究揭示了携带cfr基因的IncA/C型质粒能够在不同种属革兰氏阴性菌间扩散;插入元件IS256可介导cfr基因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间发生跨种传播。(通讯员 张晓鹏)
(论文链接:http://jac.oxfordjournals.org/content/69/2/385.long)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